1. 概述

Linux系统需要备份的数据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    i. /root/  目录:
ii. /home/ 目录:
iii. /var/spool/mail 目录:
iv. /etc/ 目录:
v. 其他目录:
安装服务的数据
apache需要备份的数据
1) 配置文件
2) 网页主目录
3) 日志文件

mysql需要备份的数据
4) 源码包安装的mysql: /usr/local/mysql/data/
5) RPM包安装的mysql:/var/lib/mysql/
备份策略:
完全备份:完全备份就是指把所有需要备份的全部备份,当然完全备份可以备份整块硬盘,整个分区或某个具体的目录

增量备份

差异备份

2. 备份命令

dump命令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34
35
36
37
38
39
40
41
42
43
44
45
46
47
48
49
50
51
52
53
54
    [root@localhost~]# dump [选项] 备份之后的文件名 原文件或目录
选项:
-l evel: //就是我们说的0-9十个备份级别
-f 文件名: //指定备份之后的文件名
-u : //备份成功之后,把备份时间记录在/etc/dumpdates文件
-v : //显示各份过程中更多的输出信息
-j : //调用bzlib库压缩备份文件,其实就是把备份文件压缩为 .bz2格式
-W : //显示允许被dump的分区的备份等级及备份时间
示例:
备份分区:
dump -0uj -f root/boot.bak.bz2 /boot/
//备份命令 。先执行一次完全备份,并压缩和更新备份时间
cat/etc/dumpdates
//查看备份时间文件
cp install.log/boot/
//复制日志文件到/boot 分区
dump -luj -f /root/boot.bakl.bz2 /boot/
//增量备份/boot分区,并压缩
dump -W
//查询分区的备份时间及备份级别

备份文件或目录
dump -0j -f /root/etc.dump.bz2/etc/
//完全备份/etc/目录,只能使用0级别进行完全备份,而不再支持增量备份

restore命令
[root@localhost~]# restore [模式选项] [选项]
模式选项:restore命令常用的模式有以下四种,这四个模式不能混用。
-c://比较备份数据和实际数据的变化
-i://进入交互模式,手工选择需要恢复的文件。
-t://查看模式,用于查看备份文件中拥有哪些数据。
-r://还原模式,用于数据还原。
选项:
-f://指定备份文件的文件名
示例:
比较备份数据和实际数据的变化:
mv /oot/vmlinuz-2.6.32-279.e16.i686 /boot/vmlinuz-2.6.32-279.e16.i686.bak
#把/boot目录中内核镜像文件改名
restore -C -f /root/boot.bak.bz2
#restore 发现内核镜像文件丢失
还原模式:
还原分区:
//还原boot.back.bz2分区备份
//先还原完全备份的数据
mkdir boot.test
cd boot.test/
restore -r -f root/boot.bak.bz2
//解压缩
restore -r -f root/boot.bakl.bz2
//恢复增量备份数据
还原文件或目录:
//还原/etc/目录的备份etc.dump.bz2
restore -r -f etc.dump.bz2
//还原etc/dump.bz2备份